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kxss.com
第91章四方汇聚日本九州岛上风云变幻,在德……
日本九州岛上风云变幻,在德川幕府的“禁教”
令下,原本温顺如羊的子民在天主教的号召下发起了起义,反抗岛原藩岛主的残酷镇压,并且迅速蔓延到了九州全境,就连江户的德川幕府也被惊动了。
对方占据了长崎和平户港两大日本对外的港口,开始垄断西洋商人所带来的货物,尤其是在日本接连遭受天灾后,粮食早已不能自给自足了,不得不从南洋进口,如今命脉被掐,自然暴跳如雷。
而这背后又隐隐有着那些西洋商人的影子,因为起义军不仅迅速占领了港口,还攻下了岛原半岛南部的原城,并在城上竖立起十字架,挂上画有十字架和圣像的旗帜。
暴怒的德川幕府派出了幕府专使,赴九州镇压,却听说第一次的镇压已经以失败告终……
总而言之,日本现在乱成了一锅粥。
以上事件对于宋时的影响就是,对马岛暂时蛰伏了下来,全力保障永明城的物资运转,去往日本交易的商船锐减,税钱大幅度下降,对马岛转而为商船开辟了仓库业务,减少商船的损失,还有就是鹿儿岛的产出的水泥暂时不能往日本卖了,而是经由琉球国,全部运送到淡水港。
火速抢时,在淡水港和鸡笼港附近,已经开垦出来的熟田种上了占城稻后,其余的人还在缓慢在周围的山地滩涂种上其他来自海外的作物。
随着接连不断的流民补充,双港登记的流民短暂的呈现了饱和状态。
宋时不得不暂时停下来接收流民,再多的话,就要侵占运送去大魏和永明城的储备粮食了,何况,大部分的兵力都被陈渔抽调走了,以永明城现在的兵力,再多就有些管不过来了。
虽然一直在进行兵力补充,但是刚加入的新兵在各个方面没有接受考验,经验和心性有所不足,为了避免翻车,宋时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一下这块地盘和人手。
闽地的左布政使熊廷州还特地发来了问候,表示对于这项移民政策的满意程度。
宋时的措施一举解决了闽地的流民和治安问题,年底报上去也是功劳一件。
还是几乎白送的,从运输到安置几乎没怎么花费闽地的银子,只是一些富商摊派就解决了,简直让熊廷州喜笑颜开。
宋时表示,还有一件大功劳要送给左布政使大人,随信介绍了推广种植红薯的岭南陈家,和六谷子,土豆等作物的产量数据,附上了剩余育种好的苗,希望对方能帮忙推广。
虽然陈家和岭南地区的部分官员一直有进行红薯方面的种植推广,但是缺乏更大的力量去推动。
大魏朝廷的效率本来就已经极其低下了,现在的朝廷内乱之下对于江南地区的掌控已经越发微弱起来,与其等对方缓过气来再慢吞吞的执行,不如抓紧时机和人脉在力所能及的地方进行推广。
现在沿海的天气,温度还是能适合这些作物生长的,多一点粮食也能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,哪怕今年冬天再度遇上天灾,也就是歉收一些,绝对不至于颗粒无收,多一口粮食就是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。
这种小事,熊廷州自然不会驳了永明城的面子,况且,按照宋时给的数据,这些种子,确实是活人无数的好事,推广下去又是功劳一件-
随着淡水港附近的熟地被种植完毕,大量的人手被抽出来统一开始进行建设和开垦,尤其是开垦,台湾的天气炎热,植被茂密,除了蛇虫鼠蚁外,最让人害怕的就是瘴气,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几乎都能看到远处的山林中飘散的白色雾气。
只有当地的土人才能穿越那层层的白障,过来交易。
宋时自然知道,那是热带雨林常有的腐植层经年在闷闭的环境下导致的致病病菌层。
因此避开了高温的夏天,特意等到天气转凉后才开始着手处理。
其实对于这种瘴气,只有一个办法:砍树!
破坏森林的植被,和瘴气产生的密不透风的环境,让空气流通。
除了水源附近的植被需要留下一部分保障水土不大量流失意外,其他的统统砍伐出来,作为造船的原料以及燃料,或者是烧成木炭储存。
砍不动的则在划出分离带后烧荒,烧过的草木灰则作为肥料翻入土地,高温也会杀死一大部分的虫卵,解决虫害问题。
再种上肥地固土的花生黄豆类油料作物,为下一季的耕种做好准备。
人进地退,想要生路,就要自己去努力开垦!
天气已经要开始转凉了,房子不够住的问题终于可以提上解决日程。
双港的建设如火如荼,每天要消耗的水泥量以船计。
大量的物资供给后,双港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,虽然不至于高楼平地起(没有那么多的钢筋可以用来建高楼),但是两层的平房整齐划一的还是有些震撼的,呈现出一种和原木建筑截然不同的刚硬美感,各种工坊整齐划一的坐落在河流的下游,一眼望不到边。
第一次踏上淡水港的胡泉还没有感觉,还有种回到永明城的亲切感,只是感觉淡水港的房子墙壁比起永明城薄了不少。
大抵是因为大琉球气候与永明城截然相反,四季温差并没有特别大,想必节约了不少的建房成本。
有时候胡泉也不懂宋时到底是抠门还是大方,可以卖钱的水泥她毫不吝啬的敞开了用,但是对于漫山遍野都是木头,尤其是大一点的木头,她又非常的节约,一旦大小尺寸适合造船,那绝对要被拉走送到造船厂屯着。
不过他后面船上的汪一嫂和郑一官没有胡泉这样淡定的样子了,一个个的都神色复杂,看着眼前和自己见过的淡水港截然不同的样子,即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们,也感觉到了一种脱离了他们的认知的东西席卷而来。
尤其是郑一官,淡水港是在他手中交出去的,他自然清楚他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,又用这些地皮和房子从宋时的手上要到了多少的银子。
他离开才不过三个多月,淡水港现在的样子却已经让他有些不敢认了,他甚至第一反应是不是停错地方了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