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kxss.com
第111章民生新帝登基,追封先太子为昭武皇帝……
新帝登基,追封先太子为昭武皇帝,定年号为靖安,“靖”
字有平定、安定之意,“安”
字则是新帝的期许,虽然年号目前还只在京师、山东和辽东地区开始使用。
靖安元年,京师诸地的百姓终于算是过了一个舒心的年,即使局势还不太稳当,但是起码在京师附近和辽东地区的情况已经好转起来了,大量的基建工程不断的招工,只要有把子力气,哪怕是去官道上筛土,也能混口饭吃。
山东是前太子选定的安置点,当地的豪强连同千年的孔家,早就在最初的冲击下被“流寇”
清理掉了,大量的田亩被解放出来,太子的分田政策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,很多跟随着皇室南逃的难民很快都被安置在了山东地区。
山东的鲁西平原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,是肥沃的沙质微碱性土壤,适宜棉花的种子,从前朝起就是大魏最重要的棉花产地。
所谓衣食住行,衣还排在食物的前面,足以证明蔽体保暖的重要性。
身毒的棉花虽然好,但是距离大魏实在过于遥远,民生物资,大量进口终究还是不太安全。
况且山东沿海地区,距离朝鲜和日本很近,却没有什么可以外销拉动经济的产品,长期下去还是比较不利于发展的。
于是,在大琉球突破的高速纺纱机图纸很快被送到了山东,这种纺纱机虽然依赖水利,产量却能翻倍,不仅可以提供外销的产品,也可以给山东的女性多一个选择的工种-
“王老弟,朝廷这回又召集民夫去修胶莱运河了,你家还去吗?”
刚从镇上回来的李老四看到在还在对着土坷垃死磕的王恒,忍不住问了一句。
王恒是去年的时候分田地分过来的外来户,带着一大家子,两个儿子,看着高高大大的,种地的技术却差的没边了,只能靠养养兔子和蚯蚓补充点收入。
因此李老四看到有招工的消息会经常跟王恒说一声,免得对方守着一大片的地还给自己饿死了。
王恒抬头惊喜的看着李老四:“又开始修运河了?去,我家肯定去啊!”
“嗐,没办法,咱们山东这地界,就是缺水,但凡水多一点,这地界的都是好地啊!
所以这次不仅要修运河,还有县上的那个水渠,都要修一修了,不过官家的运河有工钱,但是水渠那块就没有了,只能管两顿饱饭。”
李老四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人,经常会被县衙请过去开会,宣读一下朝廷政策和措施,由其进行推广。
主要还是劝农开荒种地,以前的那些山地、滩涂、盐碱地,都要被利用起来,种不了小麦水稻,就种蔬菜瓜果,朝廷还发下来了各种海外的异种,六谷子、红薯和土豆、花生之类的,种植的方式和食用方法都写的清清楚楚,按照户口分发给每个农户。
虽然后者的味道不及米面,但是不挑地,什么犄角旮旯丢进去都能活,稍微肥一点的地产量都很喜人,哪怕人不吃,喂喂牲畜也是极好的。
再者朝廷在河边修建了不少的水利磨坊,多余的土豆红薯磨成的粉,处理后能放好些年,还能加工成其他东西,吃不完的粮食都由朝廷正价收购。
而那个花生大家则都很喜欢,豆油总是带着一股子的味,但是那个花生不仅肥地、好吃,还能榨油,榨出来的油只有一股子的香味。
不过眼看着李老四这活计也干不太久了,朝廷正在到处修官家学堂,收费极其低廉,对于适龄儿童男女不限来者不拒,教书的先生大多来自朝廷因为各种问题被贬的官员,或者是吏员。
学识方面肯定是不差的,犯的也不是什么大错,大抵是官场风气败坏之下同流合污之人,不然也不会被放到山东等地。
毕竟除了教书,还有流放边疆的苦役矿工之类的等着他们。
让他们教书也算的上是将功赎罪了。
王恒嘿嘿一笑:“给咱们修水渠?这是好事啊!
就是自带干粮我也得去啊,眼看着就要春耕了,地里一直缺水,我还急着呢!
新来的这个土豆怎么种我还在犯嘀咕叻,可怕这苗苗就给死了!”
“那玩意好种着叻,就是个头有点小,不过朝廷说不能一块地老种这个,伤地,换着种好一些。
比水稻小麦好伺候些!”
李老四之前也吃过发下来那些异种,尤其是红薯,还是甜的,味道确实不错。
王恒满意的笑了,看着地里高高矮矮的六谷子土豆和红薯藤。
叹了一口气,忍不住感慨道:“要是前两年大旱的时候也能有这些种子就好了,就不会饿死那么多人了。”
李老四愣了一下,想到那些年天灾的时候大家天天吃草扒树皮的日子,也低低的叹了一口气:“是啊!
咱们也是赶上好时候了……”
“诶!
李大爷,你什么时候回来了,这次朝廷又发什么好东西了吗?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