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kxss.com
鲁国自前594年“初税亩”
起,按土地面积向农户收十分之一谷物,以粟、麦等实物缴纳,百姓晒干粮食,由乡吏量斗过斛,首接运进都邑仓廪,不经过货币。
曲阜城南“闹市”
的店铺、摊位要交“廛布”
“总布”
等商业税,按铜铸币征收(空首布或刀币),平民买丧葬用品、付学费,掏的是铜空首布或齐国刀币,所谓“银铲币”
在春秋尚属称量白银概念,考古与文献均未见批量铸行或日常流通。
小说把铜铸币简称铜币,但又不是那个“圜钱”
或“方孔钱”
,用绳索穿千钱为一单位,称“一缗”
“一贯”
或“一吊”
,这是战国晚期至秦汉流行的1贯=1串=1000枚铜钱。
但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,主流铜币是空首布(铲形)和刀币,多数无孔或环孔很小,不便穿绳,没有固定“一串”
标准,交易时往往按重量或个数计数,只是用麻绳随意捆几十枚或百枚,叫“一握”
“一束”
,数量不定。
因缺乏鲁国首接史料,引用战国早期官价作参照,秦《司空律》、汉《食货志》均记官方谷价“一石三十钱”
(铜币)。
春秋末到战国初,粮价区间约30–40枚铜币石;丰年可跌至20枚,荒年可涨至60枚。
所以,小说设定,1石粟为30枚铜铸币(官价基准)
对于丧葬业的套餐价格确定,按照把当时“平民1年学费300枚铜币”
“1头耕牛为400枚铜币(≈13石粟)”
这些官方考证的真实购买力为锚点。
丧礼价格的设定,涉及档次、痛感、财政冲击力都合理,不能出现富人“丧葬比买1头牛便宜”
设定崩塌。
最终小说设定如下,孔子24岁礼器定鼎前,信义铺丧礼三套餐价:
-平民档100枚
-士人档280枚
-大夫档1800枚
礼器定鼎后3年,孔子27岁,信义铺丧礼三套餐翻了1倍:
-平民档200枚
-士人档560枚
-大夫档3600枚
真实购买力和生产力有关,那么春秋末无畎亩的汶泗平原鲁国生产力如何?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