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akxss.com
颜回扶着铁犁,许衡在后面扶轭,“走”
的一声喊,犍牛迈开步子,铁犁插进土里,黑盖土像墨浪般翻起,比木犁深两寸,翻出来的土块均匀细碎,没半点卡住的迹象。
“李三叔,王阿公,你们看!”
颜回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指着翻好的地,“这铁犁的曲辕好转向,不用绕着田走,一牛一天能犁五亩,比木犁多三亩;这榫卯结实,翻冻土也不会松,你们今年种十亩,能收二十石,这三年每年扣了税还剩十六石,三年后每年扣了税还剩十八石,够给婶子补办丧礼,每年还能给娃买件新棉衣。”
他从怀里掏出简牍,展开榫卯图,“你们看这‘农具小榫’,要是松了,敲敲竹销就行,不用换整个犁,比木犁耐用多了。”
李三盯着翻好的地,又走过去摸了摸铁犁的榫卯,竹销塞得紧实,晃了晃也没松,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。
可他还是犹豫:“新田要多缴三年税,我怕……”
“王阿公去年私葬儿子,要是今年有粮,就能给儿子立块木牌;李三叔的母亲,也能迁到公墓区,用‘仁俭安魂’办丧礼。”
孔鲤这时走过来,手里拿着《中都农产册》,翻开给农夫们看,“去年许子在莱芜试点的五十田,亩产两石二斗,比平作多一石二斗,你们每人种十亩,多收的十二石,够缴三年的税还有余。”
王阿公看着册上的数字,又看了看李三心动的样子,终于松了口:“我先试三亩,要是真能多收,明年再种十亩!”
其他农夫见有人带头,也纷纷应下,有的说试两亩,有的说试五亩,田埂上的吵嚷声,变成了讨价还价的笑声,比春日的阳光还暖。
到了九月,十户农夫的试点田不仅开垦完一百周亩,还都按畎亩法整了地——宽三尺的垄台高耸如堤,用脚踩上去硬实得很;深一尺五的沟洫纵横如网,沟底还留着引水的痕迹。
颜回在沟边插了块木牌,上面写着“上田弃亩,下田弃畎”
,是许衡教他的,意思是高田在沟里种,低田在垄上种,旱涝都不怕。
孔鲤带着成童班弟子,帮农夫们播冬小麦。
商瞿抱着蓍草筒,在田埂上卜播种日,蓍草分了三次,他掐着指头算:“今日播种,冬雪能护苗,明年夏收能多收两石!”
子贡和宓不齐帮着撒种,每一把粟种都撒得均匀,子贡的手冻得发红,却还是坚持把最后一把种撒完;高柴和巫马施牵着牛,在垄沟里踩实土壤,牛蹄印整齐划一,像给田埂盖了层印章。
冬小麦刚出苗,绿油油的一片,孔丘就接到孟懿子的信,说季平子和叔孙成子要来看试点田。
那天,季平子穿着玄端礼服,领口绣着精致的云纹,腰间七璜组佩叮当作响,走在田埂上,小心翼翼的,却还是踩滑了,差点摔进沟洫,叔孙成子眼疾手快,一把扶住他,玄端下摆沾了泥,气得季平子皱紧眉头,用丝帕擦了又擦,帕子都脏了,还在嘟囔:“老了,老了,不过这田埂怎么这么滑,也不垫点碎石!”
可当他看到畎亩整齐的垄沟、壮实的麦苗,还有农夫们手里的铁犁,脸色又缓和下来。
他走到李三身边,伸手摸了摸铁犁的榫卯,却被铁屑扎了手,疼得他“嘶”
了一声,赶紧缩回手,偷偷在身后擦了擦,装作没事的样子:“这铁犁倒是结实,亩产能翻倍?”
许衡递上去年的产量记录,竹简上写着“亩产两石二斗”
,季平子凑过去看,眼神里有惊讶,还有点不信,让家臣偷偷去核实——家臣跑到李三的田边,拔了几株麦苗,看根系比普通麦苗壮实,又问了李三去年的粟产量,回来报告“属实”
,季平子这才开口:“不错,听说南宫敬叔准备让中都农夫都按这个法子种,我两年后再来看看,你们儒商会馆农具坊,多造些铁犁,三桓去找铁矿,你们出工匠,两年后要造一万把具,让鲁国农夫都用上。”
孔丘笑着点头,心里却清楚——季平子对儒商济民不满意,去年还想削减百工共股池,现在见畎亩法能增粟,又急着推广,不过是怕鲁国的粮不够,被齐、晋欺负。
可不管他目的是什么,能让农夫有粮,就是好事。
接下来的两年,中都的变化越来越大。
孔学私塾的农具班从十人扩到三十人,还在中都开了农具坊,专门造曲辕铁铧和“农具小榫”
。
弟子们还改进了榫卯,在犁锄上都加了小榫,坏了不用换,敲敲竹销就能修,农夫们都叫它“省心榫”
。
有一次,东鄙的农夫张二的犁铧松了,他按子贡教的,敲了敲竹销,犁铧就紧了,不用跑去找工匠,省下半天功夫,张二逢人就说:“儒商的‘省心榫’,比我家的木犁还省心!”
中都1000名农夫带着铁犁、犍牛,开垦了两万周亩新田,按户籍分配下去。
除了十抽一的赋税,新田多收三年十抽一的税,用来买铁料、驯耕牛。
刚开始,还有农夫担心缴税太多,可到了夏收,李三的十亩田收了二十一石,扣了税还剩十六石,比去年多了八石,他把粟装在粮缸里,缸满了,还剩两石,李三摸着粮缸,笑着说:“这辈子第一次见这么多粟,明年就能给娘迁坟了!”
鲁定公三年(前507)年夏五月,冬小麦成熟,金灿灿的麦穗压弯了腰,田地上满是农夫们的笑声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